English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

2000-01-0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肖宵 华珊

本报2000年1月2日摘发了《神奇的硅谷》一文,很多读者更关心中国的硅谷,故转摘此文。

在中国各地的“硅谷”中,北京中关村无疑是中国高科技园的代表作。不过,中关村与硅谷依旧存在着许多差异,让我们来看这样几个数字:1998年底,硅谷有企业8000余家,年营业额近2000亿美元;中关村有企业4000多家,年技工贸总收入400多亿元人民币。

数字差异的背后,是巨大的技术差异。在中关村为数不多的大型企业中,联想集团称得上老大,去年销售额达178亿元。它的产品是国产品牌,里面装的却大都是“洋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严格地说没掌握核心的产品技术,产品不能算作高科技。

北大方正核心技术的创造者王选教授说起中关村企业的现状,心情很沉重:目前中关村的企业,包括北大方正在内,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不多。中国的电脑制造,包括那些著名的大公司,至多算电脑拼装,没有什么高技术可言。整个行业处在给外国人打工的状态。

所以,当1998年北京市提出要把中关村建成中国硅谷的时候,英国《新科学家》周刊发表的《那是特殊的东西》的文章写道:“硅谷是不可复制的,硅谷不是世界上一两个最为成功的公司的诞生地,而是几十个这样公司的诞生地,惠普、网景、雅虎、微软、太阳微系统公司、英特尔公司等等,它制造出凭自己本领取得成功的成千上万个较小的公司。在这里,成功是一种生活方式。”该文认为,使这个小小的种植杏树的村落变成世界计算机业王国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雇员即股东,购股选择权在成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二是“点子+人才+资金”的模式;三是没有屏障的信息交流。而这三点是基于一个良好的政策平台基础上的。作者认为,这就是硅谷的难以复制之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郭励弘说,对比硅谷与中关村不仅要看到技术方面的差距,更应看到技术差异的制度因素。技术、资金、人才是基于制度基础上的可变量,只要建立了有利于技术不断创新的机制,让企业有不断推进技术生成与更新的动力,让人才有创新的冲动,中关村完全可以像新竹一样由外围技术向核心技术发展。中关村要想用10年时间真正建成高科技园区,必须清理不利于要素流动、不利于公平竞争、抑制创业者和技术人员积极性的各项政策。

(《南风窗》1999年第12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